老人不吃不喝临终前征兆

1、老人临终前的征兆一:疼痛

疼痛是临终病人备受折磨的最严重的症状,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其他终末期病人发生严重疼痛情况较少。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超过一半的人会有新的疼痛产生。控制疼痛应及时、有效,正确使用“三阶梯法”。

2、老人临终前的征兆二:呼吸困难

痰液堵塞、呼吸困难是临终病人的常见症状。应及时吸出痰液和口腔分泌液。当呼吸表浅、急促、困难或有潮式呼吸时,立即给予吸氧,病情允许时可适当取半卧位或抬高头与肩。有的病人由于快速呼吸加上焦虑而引起喘息,可根据医嘱应用抗焦虑剂,必要时使用吗啡降低呼吸速率。

3、老人临终前的征兆三:谵妄

有的病人死前会出现谵妄等神志变化,需考虑癌症脑转移、代谢性脑病变、电解质不平衡、营养异常、或败血症等因素。症状在下午或晚上会更严重。病人的躁动不安需密切观察,找出可治疗原因,如:疼痛、脑缺氧、气喘、膀胱或直肠胀等,并给予对症处理。

4、临终老人如何关怀与护理

4.1、适当为家属提供与患者单独相处的时间和环境。

4.2、安排家属同患者的主管医生会谈,使他们正确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

4.3、同家属共同讨论患者的身心状况变化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4.4、积极争取家属对护理活动的支持与参与。

4.5、为家属提供有关护理知识与方法,允许他们为患者做适当的护理,使其在照料亲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慰藉。

4.6、倾听家属表达自己的感情,劝说他们在患者面前控制悲伤的情绪。

4.7、调动患者的社会关系,如亲朋好友、单位领导、同事等关心家属,为家属分忧,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4.8、患者濒死时,尽量劝阻家属离开现场,但过后可告知家属患者最后时刻的一些详细情况,使家属得到安慰。

4.9、让死亡患者家属中的“坚强者”用自己的实际经历给其他家属以鼓励,使其悲伤情绪得以平衡和渲泻。

老人临终前为什么“掀被子”!

老人在临终之前有很多征兆,尤其在去世前四五天最为明显。疼痛是临终老人最为严重的一种症状,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最后几天,每隔半小时就有一次新的疼痛产生。
呼吸困难,痰液堵塞,神志不清,代谢功能变差,晚上会更为严重,大出血,精神异常。个人建议,当出现这些情况以后,家人应该时刻陪伴在老人身边,最大程度减少老人痛苦,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前段时间收到读者私信,说是自己的父亲胃癌晚期,四处医治无效,医生已经下了通知说是老人快不行了,这几年我父亲身体很差,经常住院,不能下楼,只能开透气。
有段时间我陪父亲睡觉,有次晚上,大概在后半夜,父亲突然坐起来,眼睛通红开始乱说话,说是将要发生危险,想带我们逃离这个地方,还说有人接应我们。大概过了几分钟,才回复平静。
那天早上七点左右,父亲起床去了趟卫生间,回来依靠在床头,刚要准备躺下,只听到“咚的一声”父亲摔倒在地,我扶起父亲,昏迷了半天才醒了过来。
父亲最近很异常,总是把头伸向门外东看西看。一直坐在门口(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望路)
起初我和家人没当回事,后来情况变的更严重了,父亲大小便失禁,每次都要擦身体,否则会长疮。有天晚上父亲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自己很留恋这个世界,舍不得离开我们,很珍惜现在仅有的时间,还说自己好几次睡着,差点就被带走,再也醒不过来了。
每次听到我叫他的声音,自己靠着意志再次醒了过来,战胜了死神。我对父亲说:“爸,你不要害怕,虽然这辈子你什么都没有给我,但我会始终陪在你身边,我和家人都觉得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父亲。做你的孩子我感觉到很幸福。”父亲热泪盈眶的看着我,紧紧的握着我的手,一晚上也没有放开。另一只手一直掀被子。
我的话让躺在病床上的父亲不在那么害怕了,他闭上眼睛眼角流出最后一滴眼泪,半小时后,心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父亲的脉搏生命体征全无。现在只留下门口斑驳的椅子。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掀被子是因为全身难受,不舒服才这样。
自己应该是知道自己将要去世,听别人说,人临死前盖个薄点的被子 要不然他嫌沉。
希望大家不忙的时候都去陪陪年迈的父母。他们在临终前都希望最重要的人能陪伴自己,帮助自己克服恐惧。这对逝者来说是最好的鼓励,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老人去世后,寿衣谁给穿?有哪些讲究

寿衣是指死者穿戴的衣服。为老人穿寿衣的习俗,不仅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老人去世后,寿衣由谁负责穿呢?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谈一下,谁给老人穿寿衣及寿衣穿戴时的讲究。


依照传统习俗,老人寿衣穿戴的时间,通常是在状况不好但还没咽气时进行。认为这个时候穿的寿衣,老人能够全部带走。如果不能做到这点,也要在老人去世后第一时间为其穿上寿衣。穿寿衣尽量做到提前,不易拖延。


为逝者穿寿衣前,要先给逝者沐浴净身,让其干干净净地走。这样不仅表达了儿孙的孝道,还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和不舍,是为死去的亲人做最后的事情。
净身时需要准备一条遮盖巾(换衣时遮挡身体)、两条毛巾、适量酒精(擦拭全身,酒精擦拭使皮肤更光滑更方便穿戴)、护理垫、棉球棉签(以防有不干净液体流出)、梳子、镊子、大号垃圾袋等。


沐浴净身完毕,接下来就是为逝者穿寿衣了,给老人穿寿衣时,通常要有两个人,一个人负责穿,一个人负责帮忙。如果逝者为男性,寿衣多为儿子、女儿给穿;如果逝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儿媳给穿。穿衣时单身儿女子嗣不易靠前。如果条件许可,请家中其他长辈给传也是不错的选择。


寿衣穿戴的顺序,为逝者穿衣的顺序,多数是从里到外,从下到上进行。家属也可以事先将寿衣层层套好,届时方便老人穿戴,因为这样为逝者穿寿衣,会更省事些。

为什么不能摸死人的脸,人死了为什么要盖住脸,还有这么多讲究

人在世上总会有生老病死的时候,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而在民间人死后有很多说法,有人说人死后千万不能摸死人的脸,具体为什么也没说,还有人对为什么人死了为什么要盖住脸感到疑惑,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为什么不能摸死人的脸。
在民间人死后有很多说法,有很多老人说人死后千万不要抚摸死人的脸,不管你有多悲痛,而且更加不要因为悲痛和不舍而摇晃死者的身体,为什么不能摸死人的脸?据了解,在佛学上认为人都是有神识的,如果摸死人的脸会将自己的悲痛传导给死者,让他更加的痛苦。


为什么不能摸死人的脸有人从医学角度来讲,人死了,没有血液的流通,整个脸当时也和看起来非常恐怖,这样的脸还有谁敢摸,也看不得,看见的亲人或者说来吊唁的人会产生恐惧,死后身体上的寄生病菌会离开死去的身体,盖住脸不让摸脸其实都是为了防止细菌到周围人的身上。


人死了为什么要盖住脸,在人死后,要把他的身段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浮的黄表纸或黑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身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纷歧。古代因为医学程度不发达,容易浮现假死的气象,为了实时判袂,浮现了两种轨制,其中一个是停尸,把尸首停放两到三天已确定能否真正长逝。


在死者脸上盖黄表纸,由于没有死的话,一旦有呼吸浮现,黄表纸由于比较轻,会被呼吸所触动,又由于黄表纸极度薄,若有呼吸会打湿黄表纸,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演酿成了脸上盖黑布,另外亡故的人脸上大都并不雅观,也不安详,亲人们一瞥见他的面容,难免有些伤感或惧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上。


死者要用布遮住脸,是由于怕它的阳气从五官流出,这样尸首会只剩下阴气。从而让尸首冷的更快,就会让死者很难看,避免吓到周围的人。事实上就是用布做隔离,留住一些阳气,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
人死后为什么要守夜。
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 守夜中有一个环节,叫停尸。停尸就是就是棺材不封钉,并且棺材盖不盖严,在死者的头部会留有与头部等长的一段空隙。
停尸的原因是,因为古代的医疗技术不发达,很难判定人是真死还是假死。很多种情况很可能是假死,古代战争频繁,有人流血过多休克,也有人是因为某种疾病的原因,心跳脉搏频率减少、呼吸微弱无法感觉出来、手脚僵直冰冷等。停尸,就是亲属们等待故人复苏的一个机会。
停尸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死者亲属都会把头低

人死后为什么要穿寿衣?并非迷信,而是源于科学考虑!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人死后必须穿上寿衣才能下葬。寿衣不是普通的衣服,如果正儿八经地办丧事,死者必须穿得体面,这就需要专门的寿衣。

这个习俗已经延续很多年了,祖祖辈辈相传,它究竟从何而来,是否出于迷信呢?

我们今天就来一一解答。

寿衣是送终的衣服,我国自古重视人死后之事,所以它是一样非常严肃的东西。

当年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的时候,曾经给司马懿送过一套女人的衣服挑衅,想激怒他出战,司马懿不动如山。可如果诸葛亮送的是一套寿衣,恐怕司马懿能气得冲出营帐跟他单挑。

话虽然这么说,但与现代民间类似寿衣的出现,其实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历史相传,清军入关后,颁布了“剃发令”,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汉人又要把头发剃了,又要改穿清朝服饰,非常不满,为了捍卫尊严,爆发了不少起义事件。

但最终,“剃发易服”还是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了。只不过,当时汉人的传统思维很坚定,认为自己死后,如果还穿着清朝的衣服去见老祖宗,非常羞耻,所以他们把死后的寿衣都做成明朝衣服的式样,反正清朝只规定了活人怎么穿,没规定死人怎么穿。

代代相传下来,到了现在,民间的许多寿衣,都还是类似明朝衣服的款式。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会提前做好寿衣,以备自己死后入殓时穿着,称“寿衣”,是寓意健康长寿。看起来,寿衣的款式来源有点迷信色彩。不过,穿寿衣这件事,却是源于科学考虑。

民间办丧事,很多都是土葬:将死者安放在棺材中,在家停放一段时间、举办丧礼后再下葬。过去,死者的年龄越大,在家停放的时间越长,穿的寿衣就越多。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有很多水分,人死之后,被安放在棺材内,尸身会渐渐变得腐烂,流出一些液体。

因此,除了在棺木内垫上草木灰、草纸等东西,用来吸水之外,还要专门给死者穿上寿衣,层层包裹,以防液体从棺材里渗漏出来。如果人在50岁之前死了,属于夭寿,可以很快下葬,不需要多穿寿衣;七八十岁,甚至八九十岁的高寿,要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而穿寿衣还有两点讲究:一是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因为人的内脏都在上半身,上半身的水分多,死后渗的液体多,所以要穿得更多。二是寿衣的套数基本都是单数,忌双数。一般来说,生前做三套寿衣的情况比较常见。

到了现代,民间关于寿衣的习俗,也因为地域不同产生了许多差异。在某些地方,人们会给死者穿上生前的衣服下葬,不会专门准备寿衣。当然,尊重死者、给死者穿得干净整齐下葬,这是大家都会遵守的。关于给死者穿寿衣这件事,不知你的家乡是怎么做的呢?

为什么人死后要守灵?一般都是守三天?

守灵在很多地方叫守夜,也有别的叫法,但都是亲人死后的夜晚要守在亲人灵柩前烧纸,一夜不可睡眠。

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礼记·问丧》中就有对三日而殓的详细解释,文中先说:“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然后详细解释了为何如此:“ 后面还说此是圣人所定,原因在于孝子的亲人刚刚过世,孝子过于哀伤会趴在尸体上哭,希望亲人复生,人不可夺人情,但三天还不复生,就不会活了。此时孝子哀伤之心也衰落了,丧葬的准备也做好了,远方的亲戚也来了,所以有此一说。

为什么人死后要守灵

《礼记》中的三日而殓是很科学的,考虑到人情和经济,还要招待客人,家庭负担很大,所以古代有很人卖身葬父。如停尸日久花费必然更大,而且父母之躯不得入土安眠,对子孙后代也有不好的影响!

也就是说三日而殓是为活人考虑才有的的,守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如此。家中有人过世,人的心情多是悲痛,而守灵则让家人在一起分担这种悲痛,这时人对悲痛的感受会轻很多。在守灵的时候很多地方会吹吹打打,会请人来度亡,这些吹吹打打的孝歌,度亡的经文都是不仅劝导世人也劝解死人好去轮回。

守灵也是我们对孝的表达,孝子见亲死,多不信亲人逝去,悲痛之下哪里睡得着?心中怀念亲人,在守夜中烧纸将心中思念一句句说给亲人听,这是人之常情。

从死人的角度来看,我们道教认为人出生后就入当地阴司,所以道教法事和民间算命都讲究祖籍和出生地,人死后都一开始三魂未离,七魄不散,虽未如轮回,但当地阴司已知,此时给亡人守夜烧纸,也是在帮亡者积累阴间福德,对亡者好处很大。

当然在今天很多人没条件守夜,但家人聚集在一起,给亡者烧纸钱,为亡者积累阴间福资这些皆可就地来做,不一定非要摆灵堂耗费众多!毕竟老祖宗提倡的是厚养薄葬,生前做到对老人尽孝,让老人安享晚年而走便是最大的面子!

传说:人死后为什么要守灵

经历过家里亲人去世的朋友可能 比较清楚,就是在亲人咽气(断气)后要为死者净身洗澡,然后换上寿衣,接着就要有人(一般都是使者的子女或者配偶)二十四小时不断的守在死者尸体旁称为其守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老送终,直到死者尸体下葬以后守灵才结束,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守灵吗?

之前有一种说法是怕死者孤单为 其做伴,故而守灵,其实不然。真正守灵的时候是要注意很多事情的,首先守灵者不能睡觉。为什么不能睡觉呢?是因为守灵者要看着一些东西不能让它们靠近尸体,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到底要看着什么东西不能让 它们靠近尸体呢?答曰:猫狗、老鼠、黄鼠狼、鸡鸭鹅…等等一些小动物,为什么不让它们靠近尸体呢?答曰:防止它们给尸体接气!

如果这些小动物跑到尸体的头部 对着死者的嘴里吹了一下气,那后果就严重了,有多严重?严重到,尸体可能会尸变,变成毛死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僵尸!一旦尸体变僵尸了那就可怕了,到时候毛死人碰人人死,碰树树枯!想制服它就没那么容易了,够可怕吧,所以在人死后都要守灵,目的就是不让小动物接近尸体,防止尸变。

关于守灵的由来有个传说:相传 很久以前还没流行守灵的时候,有一家死了人,这时一大家子哭的哭,忙的忙,操办着丧事,却忽略了对尸体的守护,这时一只老鼠爬到了死者的嘴上,而全家人却毫无察觉…

说来也巧,一个云游的道长经过 这家门口,发觉不对劲:那天刮是东风而这家厨房烟囱排出来的烟却向东飘,(按常规应该向西)这时这个道长走到门口要求见当家的,当家的(死者儿子)出来后还没来得及开口,道长就指着烟囱说了句:依贫道所断,你家应该有亲人去世,但是现在尸体已经不在屋里了,不信可以回去看看!

死者儿子起初不信,但当他进屋真的发现父亲的尸体不见了时,顿时脸色煞白,急忙跑出来跪在道长面前请求指教。道长顿了顿:你家父被灵物(老 鼠)接气,现正躲在你家后院的柴火垛里尸变,时间还来的及,你赶紧找十二个不同生肖属相的男壮丁,每人手执一把浸透香油的大扫把,点着后分别在十二个不同方位把柴火垛围起来,然后再找一个你父亲生前最亲的人(你母亲)呼唤他的名字,直到你父亲出来,这时切记:不论他有多么可怕十二壮丁都不能退缩,他到谁面前谁就用火扫把往他身上捂。

一切按照道长吩咐准备就绪,随 着死者妻子的不断呼唤,“哄”柴火垛倒了,尸体出来了,只见尸体脸色青紫,全身上下长出半尺有余黑毛(毛死人由来)同是嘴里獠牙,比电影里僵尸可怕多了,尸体出来后立马向妻子跳去,站在旁边的壮丁一火扫把扫过去,尸体退了回去,又扑向另外一个壮丁,同样又被扫了回去,如是几轮下来尸体就倒下了,道长立即吩咐赶快将尸体入敛下葬之后就没事了,这就是入土为安的由来,一旦尸体入土就不会尸变自然就安全了。从此守灵就流传下来了。

人去世为什么要手握“打狗饼子”

今天的这个话题比较沉重,是和死亡有关的。中国自古以来都对死亡很是忌讳。犹记得当年在鲁迅的文章中,阿长教导鲁迅说“人死了不能说死,要说老了”。大圣人孔子的学生问过他关于死亡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你活的事情是不是都明白了,你活着该做的事情是不是都清楚了,你为什么要用活着的当下的时间先抽象地思考死亡呢,你能不能让活的时候多一点力量,多一点意义呢?

学生又有问他,我怎么样去试鬼神,孔子说:“未能试人,焉能试鬼”。你在活着的时候,有你的社会职务,有家庭伦理的角色,你要试人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你都没有做清楚,你怎么能去试鬼呢。

孔子其实没有当面解释学生的问题,而是委婉地劝说学生放弃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引用孔子和鲁迅的话开篇点题,一起看一下人死后都要有哪些讲究。

一、小殓: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忌用缎子和皮毛料,忌用黑色,着衣件数着单不着双,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

二、报丧: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

三、着丧服:俗称“戴孝”。死者家中成员身穿白布袍,鞋上缝白布盖鞋帮,分别谓“孝衣”、“服鞋”,统称“破孝”。  

四、指路:人死的当晚,家人购置各种纸扎(俗称扎彩),在大门外焚烧。如死者为男性,要烧纸扎的马和马夫,如是女性则烧纸扎的轿和轿夫。焚烧时,子女绕火正转3圈再倒转3圈,并一边呼喊着对死者的称谓,一边高喊:“上西南!”,是为亡魂指路,亦称“烧倒头人子”。

五、报庙:亦称“送浆水”。人死的当天,孝子率子孙们去土地庙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纸,浇奠浆水。传说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庙再去冥间。此举是为贿赂土地爷,使其对赴冥间的亡魂给以关照,以浆水馈赠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  

六、送盘缠:送浆水后,接着要送盘缠,即给西行的亡魂送路费。

七、接三、送三: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盘,盘内置香炉、线香、烧纸,到大门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线香点燃竖在墙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将大门框上插的单旐拔下,用挟单旐的秫秸夹取线香放入盘中,端回家中灵前,把单旐与线香一齐焚烧,即表示已将阴魂接回家中。

八、大殓:俗称“入殓”。人死后,家人将备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贫穷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  

九、点主:入殓后,家人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称“神主”。亦为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丧礼中,要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  

十、开吊:开吊为停灵期内最大的丧礼。开吊日,亲友来灵前吊祭,称“吊丧”、“吊孝”。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

十一、温锅: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带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称给亡者“温锅”。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谓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此俗,解放后渐无。

十二、发引: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一般出丧的只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

但是这些习俗伴随了中国千年的历史,如今这些习俗都已经离我们远去,就算再农村,很多程序也都已经一再简化,这和社会发展,人的观念的进步不无进步,谨以此告慰逝去的先人。

重庆传统习俗烧袱子·七月半

烧袱子,应该形成于汉朝道教兴起之后。因有道教的兴起,才有鬼怪神仙的正统化、系列化。自然,也在蔡伦纸张发明之后。按照纸钱本意,应该是给逝去者在阴曹地府享用,那么纸钱的出现也应该在最早的货币——汉代成都地区流行的交子之后。这样看来,七月半烧纸的习俗已经延续近二千年——绕不开的汉朝,祖天师入巴蜀创立道教,设二十四治,并在苍(溪)阆(中)间云台观白日飞升。烧袱子的渊源流变,大有麟迹可寻。每年农历七月十三,祭祖或平常祭奠亡灵时都要烧袱子,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以便更好地庇佑子孙。所以,很郑重。袱子日期的上元、中元、下元,分别与道教三元对应,而袱子上印有莲花图纹则是道家诸神坐莲习俗的反映。

烧袱子·七月半

古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元节,在民间称为鬼节,又叫七月半。有学者从宗教源流角度进行过探讨和研究,认为与原始灵魂不死和祖灵崇拜的宗教观念密切相关。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就从睡眠、做梦、出神、幻觉、疾病、死亡等现象,深刻揭示过灵魂不死观念在远古的构成和意味着死者可能还会在不同的环境生活,进而产生表达哀思、虔诚祭祀,祈求保佑等俗世观念。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日祠,夏日杓,秋日尝,冬日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又,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七月半节俗的原始意义在祭祖,每到春夏秋冬季节变换要按时在宗庙或墓地对已故祖先进行祭祀以表达哀悼。

烧袱子·七月半

显然,七月半是上古遗续,后来逐渐演变为祭祀亡灵的鬼节,而七月半烧袱子之古俗遗风意在飨祀神明、敬宗报祖(因其祭祖节俗主题和孝文化精神内涵,即便文革破四旧也没有被破坏掉,可见生命力的强大)。地官赦罪民信的产生可溯源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鬼神崇拜,甚至更远。地官赦罪,是道教三官信仰的重要内容。三官又称三元,是道教所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不过,上古就有祭天、祭地、祭水的礼仪。《仪礼·觐礼》载:“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史载,道教至少在汉代末年就有了三官信仰。东汉时,祖天师创立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祈祷治病的方法。《典略》载祖天师“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后汉书·刘焉传》注也有太平道创始人(自称天公将军)张角作天官书为信徒治病的记载。

三官信仰至少在东汉末年的原始道教中就已经存在。联系苍(溪)阆(中)间考古灵山新石器时期遗址有燎祭台,后来唐武周时期在云台观举行国醮(明嘉靖壬午(1522年)岁刊印《阆中县志》载:五月十五日瘟祖会,较诸会为甚,旧在城隍庙,会移太清观,醮天之夕,锣钹笛鼓,响遏云衢,演灯戏十日,每夜梵香如雾,火光不息,其所谓灯山者亦如上元时。上元节都如此,可以想见下元节之大盛)。虽然道教的三官信仰汉代已经存在,但三官与三元的结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认为,天官赐福,上元一品;地官赦罪,中元二品;水官解厄,下元三品。道教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的月圆之夜分别定为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的诞辰,形成道教的三元节。《唐六典·祠部郎中》卷四:“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愆罪焉。”每逢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赦罪之辰,将打开地狱之门,定人间善恶,为人赦罪,检查、考核天上地上神仙、鬼神表现,以便定罪免刑。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载:“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核句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又《修行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该日也是地狱之门开启之日,祖先、鬼魂都会从地狱中出来,不但已故祖先到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回家团圆,其他孤魂野鬼出动,兴风作浪,危及人间,或进行捣乱,带来灾难。所以,七月十五为鬼节,必须祭祖和进行一系列祭祀活动。

可见,所谓地官赦罪信仰,乃是远古时期的鬼魂信仰与道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地狱生活的具体化。中元节祭祀地官,祈求其惩恶扬善,主持正义;为祖灵献祭、烧纸钱,给孤魂野鬼一些安慰,既是向祖先表达孝心、纪念故人、表达哀思,也是为了活人的生活安宁。所以,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与世界其他宗教分裂灵魂与肉体、划分此岸与彼岸的学说体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现世的宗教。因而,在禁欲绝亲等关乎世俗人伦方面,总是留有充分的余地。尤其,讲究孝道正是道教地官赦罪信仰演化为中元节孝亲祭祖节俗并得以扎根民间、争取信徒、具有较强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水三官(天官喜乐元宵要燃灯,中元闹鬼要烧袱子)。

吴自牧《梦梁录·解制El》卷四载:七月十五日……又值中元地官设罪之辰,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士庶祭拔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悼,或拔孤魂。 说明南宋杭州的中元节已十分隆重,从官府到庶民之家,从宫观寺院到民间都很重视。寺院宫观要普作法事,设道坛祭亡灵,显贵之家请僧人到家荐亡悼先,官府也要祭祀江海鬼神。民间祭祖祀鬼,道教祭地官,值赦罚之辰各地道观作斋醮荐福……古代以农为本,民俗节日大多起源于农业,但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比如伟大的汉朝,比如蔡伦的纸张发明,比如巴蜀交子的出现,比如袱子作为中元节的一个环节性承载,比如祖天师入巴蜀和在苍(溪)阆(中)间活动——这实在是一个奇迹,一个因缘际会,一个时代的信仰基业传诸后来。比如这写袱子吧。把一叠叠打好的纸钱整理平顺,再用白纸封成一个个长方形袱子。然后在封皮上填写供奉人的称呼、逝者的敬称、袱子的数量和冥币、金银的数量,最后是落款。总之,中间写,左边写,右边写,正面写,反面写,用毛笔(袱子,是另一种形式独特的冥钱)。这,相当于办理快递,或道银行办理汇兑,但比俗世的这些要仪式化、神秘性得多。可以说,是一个集宗教、信仰、习俗、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节俗。

烧袱子·七月半

写袱子不难但亦不易,须先弄清格式,分清时期与准确的称谓,要做许多准备工作。为善信能够正确的书写袱子,今云台观特整理如次。若在外善信不便中元烧袱,云台观可代善信人书写并焚化,添加本文末端微信以便咨询。

烧袱子·七月半
烧袱子·七月半

沈阳重拳整治殡仪馆运营管理涉乱问题

沈阳重拳整治殡仪馆运营管理涉乱问题

“有黑必扫、有恶必除、有‘伞’必打、有乱必治”,聚焦群众关切,提升殡葬服务质量,7月22日,记者从沈阳市民政局获悉:沈阳市将利用一年时间,专项整治殡仪馆运营管理涉乱问题。

根据沈阳市民政局制定的《全市开展殡仪馆运营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本次专项整治将重点治理未经审批提供遗体接运、存放和骨灰寄存等殡葬服务的机构;基本殡葬服务项目不按政府定价收费行为;自愿选择性殡葬服务项目不按政府指导价、政府最高限价、明码标价等提供服务的违规行为;采取捆绑、分拆、限制、强制、搭车、价格虚高、垄断经营、欺行霸市等行为。

沈阳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投诉举报电话:

23467387

沈阳市民政事务行政执法队投诉举报电话:

8856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