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为什么要手握“打狗饼子”

今天的这个话题比较沉重,是和死亡有关的。中国自古以来都对死亡很是忌讳。犹记得当年在鲁迅的文章中,阿长教导鲁迅说“人死了不能说死,要说老了”。大圣人孔子的学生问过他关于死亡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你活的事情是不是都明白了,你活着该做的事情是不是都清楚了,你为什么要用活着的当下的时间先抽象地思考死亡呢,你能不能让活的时候多一点力量,多一点意义呢?

学生又有问他,我怎么样去试鬼神,孔子说:“未能试人,焉能试鬼”。你在活着的时候,有你的社会职务,有家庭伦理的角色,你要试人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你都没有做清楚,你怎么能去试鬼呢。

孔子其实没有当面解释学生的问题,而是委婉地劝说学生放弃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引用孔子和鲁迅的话开篇点题,一起看一下人死后都要有哪些讲究。

一、小殓: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忌用缎子和皮毛料,忌用黑色,着衣件数着单不着双,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

二、报丧: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

三、着丧服:俗称“戴孝”。死者家中成员身穿白布袍,鞋上缝白布盖鞋帮,分别谓“孝衣”、“服鞋”,统称“破孝”。  

四、指路:人死的当晚,家人购置各种纸扎(俗称扎彩),在大门外焚烧。如死者为男性,要烧纸扎的马和马夫,如是女性则烧纸扎的轿和轿夫。焚烧时,子女绕火正转3圈再倒转3圈,并一边呼喊着对死者的称谓,一边高喊:“上西南!”,是为亡魂指路,亦称“烧倒头人子”。

五、报庙:亦称“送浆水”。人死的当天,孝子率子孙们去土地庙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纸,浇奠浆水。传说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庙再去冥间。此举是为贿赂土地爷,使其对赴冥间的亡魂给以关照,以浆水馈赠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  

六、送盘缠:送浆水后,接着要送盘缠,即给西行的亡魂送路费。

七、接三、送三: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盘,盘内置香炉、线香、烧纸,到大门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线香点燃竖在墙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将大门框上插的单旐拔下,用挟单旐的秫秸夹取线香放入盘中,端回家中灵前,把单旐与线香一齐焚烧,即表示已将阴魂接回家中。

八、大殓:俗称“入殓”。人死后,家人将备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贫穷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  

九、点主:入殓后,家人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称“神主”。亦为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丧礼中,要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  

十、开吊:开吊为停灵期内最大的丧礼。开吊日,亲友来灵前吊祭,称“吊丧”、“吊孝”。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

十一、温锅: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带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称给亡者“温锅”。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谓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此俗,解放后渐无。

十二、发引: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一般出丧的只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

但是这些习俗伴随了中国千年的历史,如今这些习俗都已经离我们远去,就算再农村,很多程序也都已经一再简化,这和社会发展,人的观念的进步不无进步,谨以此告慰逝去的先人。